銀川蓄力新質生產力 向“新”而行激發新動能
當前,銀川正面臨產業提檔升級的發展之機。發展新質生產力,銀川既“等不得”也“慢不得”,既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也要以產業升級構筑全新生產優勢,從而贏得未來發展的主動權。
新質生產力特點在創新,關鍵在質優。今年以來,銀川市科協充分發揮開放型、平臺型、樞紐型的組織優勢,以及“一體兩翼”的人才資源,在“科協所能”上持續用力,為我市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
向科技要活力,向創新要動力。銀川錨定新質生產力發展目標,堅持以企業為中心,全力以赴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但如何將企業“能量”轉化為經濟增量?市科協通過建家交友,擴大企業科協組織覆蓋面,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培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有力主體”,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在以新質生產力突破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展現自身價值。
走進銀川中關村創新中心科學技術協會,會議室里正在激蕩著頭腦風暴,咖啡廳中傳來陣陣討論聲,路演廳里創新想法不斷輸出,一個活力銀川由此可見。
銀川中關村創新中心科學技術協會成立于2020年8月,是我市成立的第一個以創新創業園區為主體的企業科協組織,現有40家企業會員及80余名個人會員,多年來通過協會團結和依靠廣大入駐企業科技工作者,不斷提高企業科技創新能力。
“園區力量是有限的,我們希望通過發揮科協的組織優勢,將廣大科技工作者團聚起來,為這些創新創業的科技型企業提供更多的資源優勢和人才服務?!便y川中關村信息谷科技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黃佳寶表示,園區科協成立以來,充分利用政策優勢和“科創中國”創新創業孵化類創新基地資源優勢,接長手臂、延伸服務,打造了園區科技工作者之家。
據悉,該園區科協打造了“一中心、十平臺”的服務體系,日常開展科技成果轉化、人才發展、產業技術、項目申報、科技金融、知識產權保護、法財稅、企業咨詢、創新設計、政務等服務平臺,精準服務企業和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為初創型企業、發展中企業全方位保駕護航。
多年來,在該園區科協的指導服務下,銀川中關村聚集了640家企業,培育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0家,有36家入駐企業累計獲得200余項軟著和發明專利,北京—銀川協同創新示范區基本建成。
如今,企業科協已成為我市促進企業與學會、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實現成員企業資源共享、協同創新和共同發展的有力載體,全市累計組建企業(園區)科協80家,實現?。ㄊ校┘壱陨瞎I園區科協組織全覆蓋。據悉,2024年我市還將籌備成立寧夏首家市級企業科協聯合會,為企業科技工作者提供政治引領、科普教育、建言獻策、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一體化”服務。
2021年,銀川市獲評“科創中國”創新樞紐城市。自此以來,銀川以高位謀劃聚焦創新引領,不斷匯聚“科創中國”優質資源,與中國金屬學會、中國材料研究學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展開長期服務合作。每年通過座談會、推進會、對接會等形式,開展一對一、點對點的科技咨詢服務,逐步形成“企業提需求、學會送服務、科協搭平臺、地方匯資源”的工作模式,通過邀請專家來銀問診產業發展瓶頸,破解產業發展難題,促進企業轉型升級。
去年3月27日至29日,市科協邀請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于強、寧夏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慕松,到華新智科技產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寧夏恒力祥自控工程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中再資源(寧夏)有限公司、寧夏銀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實地調研指導,與企業負責人座談交流,深入開展產學研對接。
一次簡短的會晤,為華新智科技產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打開了發展新思路。據了解,在專家指導下,該企業今年以“高端機床預測性運營項目”為題申報了自治區科技項目。
華新智科技產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提供工業母機制造行業全套解決方案的企業,多年來在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和產業鏈數字化轉型方面取得不俗成績。該公司總經理黃維斌認為,為行業解決痛點和難點是企業引領市場的立身之本,“我們不僅要給裝備安上‘智慧大腦’,更要確保它能安全、穩定地持續工作,因此預防性維護就成為創新關鍵?!彼J為,未來裝備制造工廠一定是無人化、智能化、自動化的工廠, 離開人力的管控,如何精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離不開“設備關懷”這一話題。
“我們希望通過技術創新,提前預判設備將會出現的問題,在此之前就及時解決,減少設備損耗,提升作業效率?!秉S維斌表示,僅靠企業的科技研發力量還遠遠不夠,因此他希望通過加強與全國的科研院校、行業專家合作來實現,而“科創中國”的資源優勢讓這一想法成為了可能。
近年來,我市圍繞“三都五基地”“兩地五中心”建設,征集重點產業企業技術需求,積極對接全國學會專家資源,通過申報中國科協“科創中國”服務項目,建立學會專家服務站等,廣泛開展技術需求對接服務,促進企業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同時用好用活“科創中國”平臺,動員更多區內外專家團隊入駐平臺,以“揭榜掛帥”形式在“科創中國”平臺發布重點產業人才需求,線上線下齊發力,有效促進需求精準對接、成果轉化、項目合作。
近期,寧夏賀蘭瓜菜科技小院榮獲全國“最美科技小院”,這是一家依托寧夏現代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建立的人才培育基地。科技小院作為以研究生與科技人員常駐為特色的集農業科技創新、示范推廣、人才培養和科學普及于一體的科技服務平臺,已成為我市助力鄉村振興,服務現代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有效抓手。
近日,在寧夏賀蘭瓜菜科技小院的一棟西紅柿溫棚里,來自寧夏大學葡萄酒與園藝學院農藝與種業專業研二的學生王旭陸正帶著學弟們記錄作物生長情況。他一邊看一邊討論,一旁的學弟則將相關數據仔細記錄下來。
“在這里待了6個月時間,切實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多年所學變成了眼前的果實,那種成就感無以言表。”王旭陸主要從事草莓、番茄的栽培技術研究,他認為,科技小院是一種產教結合的模式,在老師指導下,學生們在田間地頭深入實踐,在深化科技創新、拓展科技協作、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方面有著重要意義。在此次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評選中,王旭陸也獲評“最美研究生”。
據悉,該小院于2022年11月5日成立,首席專家為寧夏大學張雪艷教授,目前入駐專家11名,常駐老師8位,入駐學生20多名,該小院多年來形成的成果和技術覆蓋賀蘭縣、西吉縣等瓜菜主產區,在水肥一體化及蔬菜高效栽培等方面進行技術科普服務,培訓人員超3000人次,為寧夏瓜菜產業發展儲備了青年科技人才。
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答好生產力的“新質”課題,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是必答題。市科協有關負責人介紹,多年來市科協牢牢把握人才戰略新要求,創新產教融合發展模式,圍繞“六特”產業發展方向,積極推廣發展“科技小院”模式。截至目前,我市已有11個科技小院獲中國農技協命名,實現縣(市)區科技小院全覆蓋,2個科技小院獲評中國農技協“最美科技小院”。通過科技小院這一創新平臺,我市不斷加強科技人才引、培、育,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源頭活水”。
文章來源:銀川日報??記者:梁小雨?